来源:中经报智库
股价停留在0.163港元/股,中国恒大被摘牌了。
01
被港交所退市
8月12日晚间,一直处于停牌状态的中国恒大(03333.HK)突然发布公告。
中国恒大表示:于2025年8月8日,公司收到港交所发出的信函,表示基于公司未能满足港交所对其施加的复牌指引中的任何要求,且股份一直暂停买卖并未于2025年7月28日之前恢复买卖,港交所的上市委员会根据上市规则第 6.01A(1) 条已决定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
据披露,恒大股份上市的最后一天为2025年8月22日,并将于2025年8月25日上午9:00起取消股份上市地位。
资料显示,中国恒大股份自2024年1月29日上午10:18起停牌,截至今年7月28日,已连续停牌18个月。根据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中的“快速除牌”机制,若主板公司的证券连续停牌18个月,香港联交所可取消有关公司的上市地位。停牌前,中国恒大股价仅剩0.163港元/股,总市值约22亿港元。
恒大表示,无意就上市委员会作出取消上市地位的决定申请复核。这也意味着,恒大约16年的上市之路将正式终结。
02
被除牌退市已成定局
中国恒大股票自2024年1月29日停牌,至今年7月28日满18个月,其未能满足复牌指引,未能恢复买卖交易,没有实现复牌。
根据香港联交所规定,证券停牌18个月,香港联交所有权取消上市地位,并且考虑到恒大债务重组成功可能性极小,因此香港联交所决定强制取消其上市地位。
事实上,自2021年起,恒大的债务问题就在持续暴露。
回溯2009年11月5日,中国恒大敲响港交所铜锣,意气风发踏上资本舞台;彼时,它正高速扩张,意图做横跨全球的“宇宙房企”。
一路高歌猛进的背后,争议始终不停,从高杠杆模式下的规模神话,到跨界布局引发的质疑声浪,直至2021年流动性危机骤然爆发,创始人许家印挣扎多时后未能再度力挽狂澜,股价一路走跌,短短一年间从14港元/股跌至不足2港元/股。
紧接着,2023年7月17日,中国恒大披露了2021和2022两个财务年度的经营数据,合计超8000亿元的天文数字亏损额度,也刷新了中国企业最高亏损纪录。
停牌500天后,踩在摘牌风险的临界点,2023年8月28日,停牌17个月的中国恒大复牌,股价大跌近八成,成“仙股”。
但如今看来,这似乎是一次“回光返照”。复牌后,中国恒大股价一泻千里,截至2024年1月29日停牌时股价仅0.163港元/股,总市值约21.5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9.7亿元)。
这之后,一纸清盘令翩然而至。
2024年1月29日上午,香港高等法院举行中国恒大清盘聆讯,法官现场裁定中国恒大清盘。同日,高等法院任命了中国恒大的清盘人。
截至目前,清盘人杜艾迪及清盘人黄咏诗直言,中国恒大清盘案的价值(包括资产与负债)仍极不明朗,以致目前无法就债款摊还预期提供任何指引。
换言之,即便清盘人介入许久,中国恒大的境外债务重组仍未有明显进展。
今年3月,中国恒大清盘人起诉创始人许家印、许家印前妻丁玉梅、前行政总裁夏海钧及多家相关公司共7名被告。
此外,清盘人也早已向许家印、丁玉梅、夏海钧等个人及相关公司起诉追讨约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8亿元)的股息及酬金,香港高等法院裁定冻结前述人士全球范围内共6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50亿元)资产,并要求其遵循披露资产令。
因此,根据种种迹象来看:从债务问题暴露,到被颁发清盘令,再到后续财务造假、信披违规遭到监管处罚——可以说,中国恒大最终走到被除牌退市这一步,并未出乎市场预料。
03
或将加速地产风险出清?
今年以来,出险房企债务重组进度加快,仅7月即有时代中国、世茂集团境外债重组方案获批,龙光21笔境内债重组议案通过,远洋公布境内债重组方案。
中指研究院统计,截至目前,10多家房企债务重组方案获批,涉及债务总额约万亿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恒大退市,反映出房地产企业风险正加速出清。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指出,如果恒大在2021年债务违约初期就直接启动退市程序,投资者的后续损失敞口可能会小一些,但或对当时的债务重组谈判、市场信心和跨境债券价格会形成短期冲击,在当时市场可能倾向于通过债务重组及企业自身修复,来解决债务问题。
其表示,退市节奏拉长,客观上延缓了风险出清,其间股价可能在“复牌预期—债务重组—资产处置”循环中反复波动,吸引一些投机资金,导致部分投资者在高风险阶段入场。
“中国恒大退市,向市场释放出重要信号,即未来出险房企(尤其是停牌18个月以上的)更难通过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来进行腾挪,此类企业退市与清盘可能会加速,以推动市场实现持续稳健地发展。”黄立冲称。
不过,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恒大除牌退市不直接影响地产公司运营,目前全国范围内大部分房屋已实现交付,公司将一如既往、有始有终地做好“保交楼”收尾工作。
一位深耕破产领域多年的法律专家则指出,根据目前公开信息,恒大地产的控股平台凯隆置业和一些资不抵债的项目公司已陆续进入破产程序,这实际上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在法律程序中依法清理债权债务是最终依归。
杭州配资公司一览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