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分布着许多贫民窟,其中菲律宾尤为特殊,有一个被称作“活死人区”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竟然在棺材上休息,孩子们的“玩具”竟是尸体。这一幕震撼人心,映射出深刻的社会现实。
提起菲律宾,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那绚丽多彩的海滩、独特的东南亚风情……表面上看,这里是一个风光旖旎、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但在这些美丽景象的背后,却隐藏着长期未解决的贫富悬殊问题。
菲律宾的贫富差距由来已久,根源深植于历史。二战结束后,菲律宾经济一度高速发展,但作为曾经的西班牙殖民地,旧殖民体制遗留的诸多弊端依旧制约着国家发展。尤其是那种地主和大领主的封建土地制度,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展开剩余91%菲律宾独立后,缺乏有效的土地改革,使得广大农民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能沦为雇佣农民或租地耕种。与此同时,地主家族垄断政治权力,利用民主选举巩固统治,掌控了国家大部分资源,导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们没有土地所有权,只能依靠一年两次的庄稼收成和农产品买卖为生,但大部分收益都被“地主”盘剥。为了维持生活,他们被迫借高利贷,债务不断累积,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许多农民只能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寻找谋生之路,成为城市中的贫民。
对他们来说,城市似乎提供了相对容易的生活选择。比如在城市打工一天挣个十几块钱,就能暂时维持生计,而相较于农村务农,收入显得更为直接和快速。但在城市里,问题依然严峻——住房从何而来?
于是,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贫民涌入城市边缘的贫民区,开始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中艰难求生。这些非法居住的贫民区无人监管,环境极其恶劣,杂乱无章。
居民们靠捡垃圾为生,生活中缺乏自来水、电力和天然气,只能到满是废弃物的河边取水,白天努力工作,夜晚减少用灯光,使用木柴生火做饭,甚至不得不在河边洗澡和如厕,卫生状况非常糟糕。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1981年至2010年间,马尼拉非法居住人口从160万增加到280万,相当于56万个家庭。这时,新上任的总统艾奎诺三世试图改善住房问题,拨款为十万多个家庭提供庇护所,但成果有限,许多贫民的生活依然未见好转。
2007年至2008年间,政府开始强制清理贫民区,许多居民被驱逐到别处,但多数并未得到合理安置,有些人甚至被赶往更恶劣的环境——墓地。
菲律宾的墓地,尤其是那些建造豪华墓穴的富人墓地,成为贫富差距的鲜明象征。在一个40%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国家,富人死后墓穴奢华得如同别墅,而贫困人群只能选择在墓地中居住,甚至有家庭祖孙三代都栖身于此。
随着贫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墓地逐渐演变成一个个“墓地贫民区”,挤满了无数人。除了墓地,马尼拉还有一个著名的贫民窟——巴塞科,俗称“卖肾街”。
巴塞科在地图上难以找到,位置隐秘,却毗邻著名的马尼拉饭店。这里居住的多是码头工人及其家属,他们的住所简陋,像密密麻麻的窝棚群。因贫困极端,有些人甚至靠卖肾来维持生计,故得名“卖肾街”,这令人心酸,反映出菲律宾社会的贫瘠与绝望。
这些卖肾者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挣的钱连基本温饱都难保障,日常饮食简单到只有米饭和鱼。孩子们很早便被迫打零工,捡垃圾、卖废品补贴家用。当家庭遭遇疾病或重大变故,困境更是加剧。
卖肾虽然有风险,但对很多人而言,却是唯一的求生手段。菲律宾卖肾现象已有20多年历史,随着知晓的人越来越多,卖肾者年龄越来越小,价格也不断下降,现已低于最初的十几万比索。
相比之下,“墓地贫民区”的生活更加惨烈。马尼拉北部最大的墓地,被称作“活死人墓”,是菲律宾最大、最知名的公墓,占地54公顷,建于1904年。这里不仅安葬着二战士兵、前总统和名流,也聚居了大量无家可归的贫民。
墓地周围铁栏围起,里面排列着一个个棺材。无家者翻越围栏,强占这些“别墅”当作住所。很多墓穴空间狭小,贫民只能将简单的生活用品堆放在棺材角落。
墓地里“街道”上人来人往,宛如一个居民区。居民用铁皮搭建遮雨棚,没有厕所和自来水,饮水和洗浴成问题。生活污水和垃圾四处流淌,环境恶劣异常。
孩子们赤脚在水泥墓碑间玩耍,有时在墓石上做功课。夜晚则或席地而卧,或睡在棺材上,雨天还得钻进空墓室避雨。家中物品杂乱摆放,锅碗瓢盆、洗衣桶等散落一地。
长期住在这里的居民多有“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尽管偶有抗争,却难以形成整体社会力量。生活中,出生和死亡不断交替,生活虽艰苦,但墓地长大的孩子们从小被教育尊重逝者,不在葬礼附近喧哗。
由于贫穷,孩子们无玩具,墓地里的尸体成了他们的“玩伴”。虽然环境恶劣,居民们仍认为与死人为伴总比无家可归风餐露宿强,大家在闲暇时还能唱唱卡拉OK,表现出超乎常人的豁达。
不过,每年11月1日“亡灵节”时,他们必须暂时离开墓地,为祭祀者清理道路。政府偶尔剪断非法电线,但无法真正将他们驱赶走。居住于此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据调查,贫民迁入墓地多因家庭变故、追随伴侣、寻找工作机会及世代相传。菲律宾贫困家庭环境恶劣,水源污染常引发疾病,突发的家庭成员离世使收入骤减,生活更加困顿。
一名居民讲述她在公墓生活了28年,带着六个孩子独自生活,丈夫去世后无力支付房租,只得借住于一位已故市长家族的墓地,帮忙整理墓地以换取居住权。
除了家庭变故,郊区缺乏高收入工作是另一重要原因。农村多为劳力密集的低薪工业,无法支撑家庭生活,许多贫民因此迁入都会区寻找机会。
另一位受访者表示,她以前住在布拉干省,虽然生活成本低,但找不到工作,搬来马尼拉至少能挣钱养家,只要能管控好开销,全家就能撑过去。
婚姻也是许多人选择搬入墓地的原因。他们认为结婚后不论在哪里都应与伴侣共同生活并抚养孩子。一位受访者说,她和第二任丈夫虽未结婚,但为了在一起便搬进了公墓。
还有人说,结婚前他们住在乡下安静的地方,结婚后才搬入墓地,与家人共住。虽然希望未来能搬出去,但现实让他们暂时只能留在这里。
世代居住墓地的家庭不少,早年祖辈为谋生迁入,后代继承生活方式,在墓地里出生并成长。很多受访者都表示祖父母是因工作迁来,甚至在墓地里相识结婚,逐渐形成了这个特殊的社区。
公墓内多数家庭自己烹饪,日常三餐以白饭、鱼肉为主,使用木柴或小型瓦斯炉烹调,食物采购多为市场便宜食材,尽量避免浪费。没有冰箱储存食物,因此买多少吃多少。
水资源是生活大难题。菲律宾拥有超过一亿人口,水资源紧张,气候变化加剧缺水,政府已推行多项改善措施。在墓地内,居民除用地下水清洁衣物外,饮用水多依赖购买的桶装水,且都经过煮沸以防细菌感染。
环境污染严重,垃圾遍布河边,地下水细菌滋生,即使地下水免费,居民仍坚持购买干净水源保证健康。
墓地内路面多为水泥和石子,雨天泥泞难行。街边摊车出售热食,杂货店售卖生活必需品,小摊贩售卖蜡烛和花束,供祭祖者使用。
住所内空间狭窄,装饰简单,多数人白天外出,晚上回家休息。公墓入口设有管理员负责维护秩序,整体安全状况相对较好。
墓地内每日频繁举行丧礼,载运亲属的交通工具不断进出,带来严重的噪音和空气污染。虽然住所简陋,缺少厨房和厕所,但居民在有限资源下自得其乐。
家中家具简单,仅有锅碗瓢盆、水桶、睡垫、枕头等必需品。部分家庭拥有电视、电风扇、桌椅等少量家具。没有厕所已成常态,多数人用塑料瓶或桶解决排泄问题,使用完后倒入垃圾桶或埋于地下,仅极少数借用邻居厕所。
厨房设备极其简陋,缺少抽油烟机、水槽,多以小瓦斯炉或木柴炉煮食。居民表示,烹饪过程简单方便,家门口或室内皆可。
对外人来说,住在墓地难以想象,但对这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而言,与死人共处似乎是比流浪街头更为可行的选择。
—END—
作者:理理
编辑:墨浓
发布于:天津市杭州配资公司一览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