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轰地炸啦!
1964年10月16号,中国首颗原子弹在新疆马兰基地爆炸,升起绚丽的蘑菇云。这一下,美国、苏联等国原本想看笑话的那种贪心念头,全被打消啦。
中国做到了,没人能说中国做不到!
爆炸的是原子弹,可往上冒的是咱中国的民族自尊,还有咱在国际上的地位。
可做出不少成绩的邓稼先,作为原子弹爆炸背后的大功臣,一直很神秘。直到1986年,才像刚出水的荷花似的,出现在大家眼前。
但好像有点来不及了。
邓稼先拿到博士学位后,只用了八天,就决定抛下在国外的一切,回到当时啥都等着重新建设的祖国。
有人觉得这八天是邓稼先舍不得走,可实际上在国外那些日子,邓稼先心里一直记挂着祖国,就盼着赶紧学出本事,好回去为国家发展出力。
说到底,他打小就不是个“普通人”。
1924年6月25号,邓稼先在安徽呱呱坠地,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娃”。
他爷爷是清代很有名的书法家邓石如,他爸邓以蛰呢,先是去日本早稻田留学,后来又去美国哥伦比亚留学,接受的都是新思想教育。
国家发展那会,特缺有高学历的人才。所以邓以蛰回国后,就在清华、北大这些有名的学校教书。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可因为他爸工作的事儿,才八个月大,就到北京了,住在丰盛的一条胡同里。
邓稼先5岁进了学堂,像平常人那样规规矩矩学四书五经。可到初中,他就跟以前不一样了。
他喜爱理科,而且理科方面特别在行。
父亲清楚这是咋回事,就花高价钱给邓稼先请了老师来辅导功课。
别家孩子在该调皮贪玩,爸妈催着学习的年纪,邓家却得三番五次提醒,才能把沉迷看书的儿子喊到饭桌前吃饭。
为了防止邓稼先熬夜看书把眼睛看坏,父母老在夜里到他屋里瞅瞅,看他睡了没。
但邓稼先耳朵可尖了,每次都能在爸妈进门之前赶紧熄灯装睡,等他们一走,就接着做题。
除了在家自己学习,邓稼先还特别喜欢学校。
原因是那儿有杨振宁。
跟邓稼先一样,杨振宁也特爱理科,在数学和物理这两科上,没少帮邓稼先。
他一门心思沉浸在知识里头,可平静日子还是被日军进犯的坏心思给搅和没了。
1937年7月7号,卢沟桥事变发生了。到7月底的时候,北平已经被敌人占领了。
国土都沦陷了,这时候特别需要有志气的人站出来。邓稼先才13岁,心里纵使满是怒火,可他明白自己啥也干不了。他就觉得,只有埋头苦读,才能让国家好起来。
邓稼先心里对日军恨得牙痒痒,学习也就更加拼命。不过呢,少年人心里这股气,总得找个地儿发泄发泄。
接着,邓稼先气坏了,把一面日本纸旗“唰”地撕碎,随手扔地上,还狠狠踩了一脚。
面对那些僭越的人胡来,邓稼先没办法装作没看见。旧中国为啥老受欺负,说到底就是咱跟人家实力差太多了。
别人都用上枪炮了,咱中国战士腰间别着的大多还是镰刀呢。只有搞科技研究,才能把中国从艰难处境里救出来。
1941年9月,邓稼先在这么复杂的情况下,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说起来,他以前的同学杨振宁也在这儿念书。
邓稼先那时一门心思搞事业,外边的事儿都不管,一心就想让国家好起来。他觉得自己上不了战场打仗,那就得努力成为国家的顶梁柱,挑起振兴国家的重担。
可1948年8月的时候,邓稼先干了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儿:他出国了。
袁永厚跟邓稼先平常往来很频繁,听说邓稼先要去美国,就怕他去了不回来,专门跑去和他见了一面。
稼先兄,新中国眼看就要诞生了,别离开了,咱一块等着好日子来临。
邓稼先摇了摇头,他坚信在毛主席、周总理他们的引领下,新中国肯定能摆脱混乱局面。不过呢,建国可不是最终目标,让老百姓能在太平盛世里安稳生活,不用担心随时有炮火危及生命,这才是咱们党的终极奋斗目标。
接着他跟袁永厚讲:“永厚同志,我去美国是为了学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拿回来给咱国家用。等我学完了,肯定马上就回来。”
事实表明,邓稼先说到就做到了。回国后,他也如自己所愿,成了中国西部戈壁滩上的一株马兰花。
1950年8月20号,邓稼先拿到博士学位啦。
就在那个时候,邓稼先心想,之前受的那些穷啊,都值了,为啥呢?因为他成功了,这下能回家咯。
刚到美国那阵子日子可不好过,邓稼先还坚持十一个月就修完了所有学分,没被难住。可朝鲜战争一爆发,他一下子就害怕起来了。
他怕时间拖久了出岔子,啥事儿都不能耽搁他回国,就花了八天匆匆把在美国的工作处理完,急不可耐地登上回中国的“威尔逊总统号”。
钱学森本来也在那艘船上,可美国“故意留人”,钱学森刚上船,行李就被扣押了,一直到1955年才回了国。
在那被监视的五年,钱学森瘦得皮包骨头。邓稼先跟他一样,都想着为国家出力,可在当时,邓稼先啥也做不了,只能默默低下头。
1950年10月,邓稼先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上班。之后,他和许鹿希结婚,陆续生了俩孩子。
邓稼先事业做得挺成功,家里也安稳,又成了出类拔萃的人物。
但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的眉头却满是纠结挣扎的神情。
咋啦,整天耷拉着脸,有啥事就说呗,难道天还能塌下来啊?你翻来覆去的,搞得人也睡不安稳。
媳妇,我工作要调动啦。
换就换呀,咱本来就是国家的一块砖,国家要咱去哪,咱就去哪呗。
许鹿希显得挺随意的,压根没料到,就自己这句轻飘飘的话,换来的代价居然是丈夫不见了。
收拾下,咱去拍个照呗。
夜谈没过几天,邓稼先没头没脑就跟许鹿希说了这话。许鹿希心里肯定有疑惑,可她啥都没问,抱起两岁的儿子,拉着四岁的女儿,就去了照相馆。
许鹿希拿到全家福照片后,拉住邓稼先问:“我能给你写信不?”
邓稼先摆了摆头。
我把这辈子都搭在这工作上啦,要是能做出成绩,我就算死了也值。这张照片就当给你们留个念想吧。
许鹿希是个女的,她心里特想埋怨邓稼先不顾家。可邓稼先毕竟是党员,在小家和国家之间,哪个更重要,一眼就能看出来。
从那以后,家里邓稼先的位置被一张全家福给占了。而且打那起,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学术杂志,都没了邓稼先的消息,就好像他从公众视线里彻底消失了一样。
大家经常讲,世上最吓人的事儿不是死,而是被忘掉,可还有比被忘掉更恐怖的呢,明明存在着,却只能没了。
照顾双方爸妈,拉扯两个孩子,这些担子全压在许鹿希一个人身上了。平常倒还行,可到了生死边缘的时候,真让人揪心。
1964年10月,邓稼先的母亲病得很重,都快不行了。这时候,老人把许鹿希喊到跟前,有气无力地在她耳边问:“我儿子,真的没了吗?”
老长时间都没邓稼先的信儿了,好多人都瞎猜,讲他已经没了。许鹿希没吭声儿,可邓稼先的妈不信呐,她是当妈的呀。
可这一回,许鹿希实在忍不住了。
她脑袋摇了摇,接着给邓稼先的领导打了个电话,可得到的答复,让她心里哇凉哇凉的。
不管出啥事,邓稼先都回不来了。
这话听着可太冷酷绝情了,可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已经急得火烧屁股了。
邓稼先去的可不是一般地方,而是九局,也就是咱们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1955年,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中国开始搞自己的核工业建设。
对于中国想要进步发展的想法,苏方说愿意给咱们国家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不过有个条件,就是中国得派科技人员来负责这事儿。
钱三强反复琢磨,可除了邓稼先,咋想都觉得哪儿不太对劲。
就这样,邓稼先扛起了“帮国家放个大炮仗”的重要任务。当时大家都觉着,苏联在这事儿上经验老丰富了,有他们帮忙,中国搞研发肯定一路顺畅。
不过苏联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压根不讲具体啥事儿,1959年6月,干脆直接停了对咱中国的所有援助,还撂下狠话“没了外国帮忙,中国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然后就神气活现地走了。
苏联主动翻脸,邓稼先他们让苏联人看到了啥叫真正的中国速度。
邓母病重快不行了,可那时候原子弹研发到了关键节骨眼儿,马上就要试爆了。邓稼先哪能因为自家这点事儿,就把团队好几年的心血给弄没了呢。
嘴上说着冷冰冰地走不开,可实际上心里全是无奈和辛酸。
医生费了好大劲救治,最终让试爆成功后的邓稼先赶上见了母亲最后一面。
这事儿一完,邓稼先赶紧又回到那片戈壁,带着团队搞氢弹研制。
只要国家有需要,邓稼先肯定不会拒绝。只要对发展有帮助,邓稼先哪怕搭上自己的命和安全也愿意。
1979年,一次核试验时,核弹不知咋的,直接掉到地上了,好在没爆炸。
大家都知道,核武器的危害主要是放射性污染。可邓稼先根本不听别人劝,把大家都拦住,自己一个人去寻找,还拿回了碎弹的关键部分。
但放射物破坏力超强,邓稼先身体遭了殃。很长时间里,他身体各项指标都不对劲,状况越来越差。
1985年,邓稼先被查出已是癌症晚期。
谁都不想看到这种事儿,可晚期癌症就跟那顽强得很的小强似的。大家都在为邓稼先使劲儿,可邓稼先自己已经在给自己的后事做打算了。
他能走,但不能就这么白走了。得把自己一辈子钻研的,还有脑子里那些玩意儿都写下来,好给后人多垫几块儿脚的板子。
所以在医院里出现了这么个场景:
做完化疗的邓稼先,趴在纸上写东西。一旁的妻子手里紧攥着毛巾,每隔一会儿就给他擦擦头上冒出的虚汗。
这场景谁看了不感动啊。中央军委也有个决定,把邓稼先的身份公开了,还把他主持设计咱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这事也给曝光了。
因为被曝光,普通老百姓心里又多了个英雄。可听到这消息的亲友,没一个不惊讶的,都忍不住说:“原来他还在世啊”。
真正的英雄,从来不在意名和利,只关心自己做的事,对国家和人民是不是真有用。
邓稼先他们亲力亲为,让咱中国有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受他大恩的同胞们,对他致以最深切的缅怀,就是把他记在心里。
清华大学创作了一部以邓稼先为原型的话剧,叫《马兰花开》。从首场演出起,这剧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必看剧目,好多人看了都忍不住落泪,心里对邓稼先满是赞美。
打那以后,他不用再藏着掖着自己的身份了,毕竟大家都清楚他干了啥,也明白他这么做代表着啥。
这人是邓稼先,就好比中国西部戈壁里一朵永恒的马兰花。
杭州配资公司一览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